中新网通辽10月28日电 题:扎根基层的别样“文艺轻骑兵”:本是农牧民,只因一份热爱
作者 奥蓝
“我们当地农民组建了个演出团,旅游旺季的时候就在八虎山庄里演出,主要演些自编的小节目。大家唱唱歌、跳跳舞,还有专业的老师来指导。我是唱歌的,唱流行歌曲。”赵国强是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四一村的村民,每到旅游季他都会和伙伴们在当地以农耕文化等为特色的景区内演出。
“我们趁这个机会也能聚在一起,大家没把这个当工作,就当来玩了一场。你参加过我们的篝火晚会么?老热闹了,我们还带着游客跳安代舞呢。”
说着说着,赵国庆情不自禁地哼起歌、跳起舞来。
如今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农牧民脱贫致富,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在内蒙古的广大农村牧区,随着乡村文化振兴和地方经济产业的逐渐多元化,涌现出一大批本是农牧民的基层文艺工作者。他们或以此谋生、或仅是爱好;或全职、或兼职;或吹拉、或弹唱、或舞蹈……他们散落在广大农牧区,热爱家乡的文化与如今的生活,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
“我们生态牧场里也有这样一个演出团,演员们都是当地牧民,没事的时候就来演出。挣的钱我一分都不要,都分给他们了。”洪格尔巴特尔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深处与人合伙经营着一家生态牧场,这些年不仅草原生态好,旅游也搞得很红火,不少当地能歌善舞的农牧民在这里组团“兼职”。
“我爱跳安代舞,我的伙伴们也爱跳。我们希望能把它传承下去。要不然过段时间没人跳,人们就把这段文化忘了。”在数百公里之外的通辽市库伦旗额勒顺镇泊白嘎查(蒙古语,意为村),扎木苏与同村的海花在2010年创建了快乐广场健身队,带着村里人一起跳被誉为“蒙古族第一舞”的安代舞。
快乐广场健身队最多的时候有28个队员,人们凡有时间就会一起排练、一起外出演出和参加比赛。他们中有贫困户、有残疾人,年纪最大的50余岁。
“有些百姓虽然不爱跳,但爱看。这也是丰富业余生活呀。”当地驻村第一书记呼木吉乐图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百姓们有了精气神,整个生活的状态也会不一样。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在农村牧区,快乐广场健身队这样的民间文艺团体越来越多,他们也早已不满足村头排练、村广场表演的“自娱自乐”。有时他们会“蹭”乌兰牧骑的下乡演出机会,也会受邀前往外地参加活动。当地政府还会举办比赛、演出等活动,给大家提供展示平台。
“我如果家里没事,也会去广场上跟人们一起跳跳舞,心情会变好。”通辽市科左中旗浩日彦艾勒嘎查的白秀花趁着近年旅游热开了一家农家乐,生意很好。在她看来,当下就是最好的生活。
“我干了快20年,是真喜欢。不管挣不挣钱,我都想坚持下去。”今年50岁的布和生活在通辽市扎鲁特旗,开着一家婚庆公司和一家手工艺品店。他不仅会拉四胡、唱好来宝,还是一名出色的手工艺人,他制作的传统马鞍、四胡等不仅卖给当地牧民,也会作为工艺品来售卖。“我能够主持传统的蒙古族婚礼,夏天时还会去附近景区里表演。”
“我女儿在中央音乐学院学蒙古(族)三弦,准备考研啦。”布和以“蒙古四胡三弦父女”为名注册了快手号,粉丝已有数万。他把许多跟女儿合作的演奏小视频发在网络平台上,说起女儿时满是骄傲。他坚信,女儿一定受到了他的影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