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人民观点)
不到15平方公里的深圳粤海街道,展示一座城市的创新高度。这里诞生了华为、腾讯、中兴、大疆,如今又吸引百度、阿里巴巴、小米、字节跳动把国际总部或大湾区总部落地于此。粤海街道所在的南山区,每平方公里创造32.6亿元GDP。以经济密度论英雄,以发展效率论能耐,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是深圳40年来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一个缩影。
回首40年非凡历程,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始终是深圳等经济特区不变的精神气质,也始终是深圳等经济特区不断创造发展奇迹的重要支撑。四十载波澜壮阔,新征程催人奋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这是对深圳等经济特区精神品质的深刻总结,更是对经济特区在新征程上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的殷切期待。
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经济特区从一建立,血液里就流淌着“闯”的基因。没有先例可循,特区就创造先例;没有经验可资借鉴,特区就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今天的人们,对“绩效工资”“发行股票”等名词耳熟能详,这都源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探索。从在全国首次实行住房商品化改革、敲响土地拍卖“第一槌”、首次取消票证,到近年的应届毕业生落户“秒批”、“前海模式”的制度首创,无数个“第一”,化作深圳这座城市成长的坐标,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路标。今天,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深圳等经济特区踏上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再开新局、再蹚新路,“闯”的精神依然不可或缺、至关重要。
由“闯”起步,靠“创”加速。深圳在短短40年时间里,就实现了由一座落后的边陲小镇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性跨越,这样的发展奇迹背后,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敢闯敢试,更是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奔涌。十几年前,外媒报道深圳时的常用标签是“世界工厂”,标准配图是流水线上装配国外知名品牌手机的工人;而如今,“创客之都”“创新之城”等,成为深圳新的称呼。想当年,深圳建市之初,科技基础几乎为零,全市只有两名技术人员,深圳企业多以“三来一补”为主;而今天,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9%左右,每天有71件发明专利获得授权。从制造到创造,从跟跑到领跑,一个个企业在创新浪潮中千帆竞渡,一批批人才在抢抓创新高地中勇攀高峰。今天的经济特区,有足够大的舞台供企业去创新、去创业,有足够宽容的环境让人才去挑战、去冒险。“改革开放、创新发展”,这是历史发出的时代召唤,更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深圳的发展奇迹,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实干出来的。深圳蛇口工业区竖起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醒目标牌是最好的宣示。从“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三天一制度”的深圳效率;从“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蛇口春雷”,到“一年一个样”的前海蝶变,都是奋斗托举着深圳的发展,是实干成就了今天的深圳。历史属于奋进者,时间不会辜负实干家。站在新的历史关口,今天的我们,依然需要激发实干精神,发扬“干”的作风。
一切早已开始,一切也远未结束。在深圳市委大院门前,“拓荒牛”脚踏实地、蓄力前进;在前海片区桂湾河畔,前海石见证城市新变、沧海桑田;在深圳蛇口改革开放博物馆,“向前走,莫回头”六个大字印在墙上,格外醒目……勇当真抓实干的奋进者、敢闯敢试的开拓者、攻坚克难的搏击者、坚忍不拔的创新者,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我们必将在接续奋斗中书写新的辉煌。
本报评论部